? ? ? ???
学院科研机构列表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地质调查院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地质调查、水文地质勘查、工程地质勘查、环境地质勘查、地球物理勘查、地质勘查、地质矿产技术服务、矿产评测、旅游资源开发、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承担的地质调查工作,在岳书仓、徐嘉炜、郑文武等教授的带领下,完成了多幅不同比例尺的地质矿产填图,为安徽省地质矿产普查和勘察作出了基础性工作和贡献,不少成果填补了当时的研究空白;“六五”期间,参加安徽省和全国多个单位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举行的庐枞和宁芜地区的铁矿会战,为寻找安徽省铁矿资源以及建立著名的“玢岩铁矿”模式作出了贡献,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七五” 和“八五”期间,结合国家攻关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和安徽省科研项目,完成了“安庆地区侵入岩及铜矿床成因及预测”、“安徽铜陵铜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安徽皖南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预测”、“长江中下游中生代岩相古地理及成矿的关系”等十余项科研课题,长江中下游成岩成矿作用、郯庐断裂带以及淮南生物群等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和三等奖3项。“九五”和“十五”期间,完成了“长江中下游矽卡岩铜金矿田的成矿作用”、“江南隆起带的资源潜力评价”、“安徽月山矽卡岩型-热液型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流体系统”、“安徽省香泉铊矿床成矿作用”、“郯庐断裂的构造演化”、“大别造山带构造演化动力学”等十余项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在金属成矿流体系统、成矿构造背景、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方面取得重要的成果,或省部级二等奖和三等奖5项。
近十年来,地质调查院负责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地方和企业委托的地质调查项目,其中积极承担安徽省公益性基础地质项目和矿床普查项目,如“庐枞盆地岩浆岩及铜成矿作用关系”、“庐枞和宁芜地区成矿作用对比研究”、“安徽省元古代岩相古地理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安徽繁昌盆地南缘铜铅锌矿床的构造控矿与找矿方向研究”、“狮子山矿田成矿作用动力学”、“安徽省火山岩盆地岩浆作用及其成矿作用响应”、“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流体成矿系统与成矿作用”等项目,取得了多项创新性研究成果,解决了诸如“庐枞盆地成岩成矿时间格架”等重要科学问题,为安徽省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长江中下游深部“第二空间”找矿做出了积极努力和贡献。
多年来,地质调查院先后取得多种地质勘查资质,具有从事各类地质勘查的能力。另外,在日常工作管理和项目管理上形成和建立了一整套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管理水平高。遵纪守法,管理有序,并重视工程质量,注重信誉,工程质量优秀,广受甲方单位好评。
地质调查院地质勘查管理和质量管理工作由地调院院长直接分管,副院长负责日常管理和监督工作,总工负责制定地调项目的立项规划和组织地调项目的具体实施,确保地调项目按批准的工作设计和年度工作方案进度有序进行。健全了各项地质勘查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制度,主要有包括地质勘查项目质量管理方法、项目设计书审批制度、项目实施过程质量检查制度、项目野外原始资料验收制度、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制度等。地质调查院建立并运行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项目设计、野外施工、室内作业、报告编写等均符合规范、设计和质量管理体系要求,项目的质量合格率100%。
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地质调查研究院将以地质调查工作为中心,紧紧围绕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与环境”两大主题,遵循“勤奋求实、科技创新”的工作精神,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国家、企事业单位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支撑,为我国地质调查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整理中......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环境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87年。依托的威澳门尼斯人2325cc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1997年获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授权,2000年获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授权,2018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目前拥有专职教师25人,其中教授10人,博士生导师10人,国内外特聘与兼职教授多名。
研究所充分发挥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学科综合、交叉的优势,紧跟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主要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与规划、水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大气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水环境模拟理论与技术、生态环境工程理论与技术、矿山环境修复和环境健康等领域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及子课题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余项、教育部重点基金和博士点基金4项,另有省部级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10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及安徽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面向未来,威澳门尼斯人2325cc环境科学研究所将继续以项目为中心、人才为根本,积极探索与政府、行业、企业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新途径,努力为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研究所专门从事工程地质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隶属于威澳门尼斯人2325cc。研究所立足安徽,服务于“皖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以保障重大工程建设安全为目标,聚焦重大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问题,形成本领域集应用基础研究、先进技术开发、高层次人才培养为一体的研究平台,为国家和地方重大工程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研究所依托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地质工程”学科,结合学科前沿发展和关键科学问题,形成了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1)特殊土工程地质与处治;(2)重大工程地质评价与风险评估;(3)场地污染评价与修复;(4)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防治。
研究所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在读博士生、硕士生30余人。研究所拥有“地质工程技术创新研究平台”等实验、测试与计算平台,具有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
近五年来,研究所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皖江经济带工程地质专题项目等数十项重要科研项目的研究和技术攻关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20余项,主编国家标准2项,参编国家标准3项,主编省标5项,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部级三等奖3项。
所 长:查甫生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谭晓慧教授、博士生导师
储诚富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所近五年来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 项目、课题名称 | 项目类型 | 起止时间 |
1 | 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微观机理与耐久性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9-2022 |
2 | 合肥地区重金属污染膨胀土性能演变与改性土劣化机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7-2020 |
3 | 基于碱渣的重金属污染土固化修复机理与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4-2017 |
4 | 重金属污染土的工程性质变异机理及固化修复技术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2-2015 |
5 | 考虑基本变量互相关性及自相关性的非饱和土地基基础可靠度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6-2019 |
6 | 基于水-力耦合传质区演化规律的低渗介质曝气法修复机理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19-2021 |
7 | 冲击荷载作用下岩石裂纹拓展的机理分析与FD-PDM数值模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19-2021 |
8 | 铁尾矿细砂改良膨胀土工程性质及微观机理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6-2018 |
9 | 基于Peridynamics的岩石细观破裂机理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 | 2018-2020 |
10 | 基坑开挖卸荷条件下膨胀土力学特性的变化机理与模拟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 2016-2018 |
11 | 皖江经济带致灾特殊土工程地质条件调查与区划 | 安徽省公益性地质工作项目 | 2016-2018 |
12 | 盐渍土地区建筑技术研究 | 横向委托项目 | 2013-2017 |
13 | 安徽省沿江地区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技术研究 | 安徽省国土资源科技项目 | 2013-2016 |
14 | 安徽省长江沿岸工程地质分区与信息化管理研究 | 安徽交通厅科技项目 | 2013-2017 |
15 | 皖江经济带长江岸线稳定性与沿江工程地质适宜性评价 |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地质专题 | 2016-2018 |
16 |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成果集成与总结(工程地质) |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工程地质专题 | 2016-2018 |
17 | 铜陵十三五规划重点建设区岸带稳定性评价 | 横向委托项目 | 2018-2019 |
18 | 红层盆地基岩风化带工程地质调查 | 安庆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专题项目 | 2018-2020 |
19 | 老粘土地基及地下工程应用 | 横向委托项目 | 2016-2019 |
20 | 大直径桩墩一体化技术研究 | 横向委托项目 | 2018-2019 |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依托于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团队,成立于2017年,是专门从事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研究的机构。该研究所结合安徽及周边省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事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研究,重视环境地质和地质灾害研究工作,推动水文地质学科创新体系发展;重点研究和解决水文地质工程建设中带普遍性、关键性、战略性、公益性和区域性的基础理论和技术问题;在区域水循环、水文地球化学、同位素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与地下水污染修复等分支学科取得了优良的研究成果,为地下水资源开发、整治、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该所目前主要研究方向:(1)岩体裂隙渗流与水力压裂;(2)深部水文地球化学;(3)地下水污染修复;(4)矿山水害防治;(5)地下水数据库与数值仿真。
该所具有实力雄厚的研究开发队伍,现有研究人员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研究生队伍近30人。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下水科学的技术优势,先后承:屯瓿闪斯、省部级项目和地方科技服务等项目100多项,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有10多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先后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联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主办或承办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193号威澳门尼斯人2325cc西教323;邮编230009
联系人:陈陆望;邮箱:luwangchen8888@163.com;电话:15956904363
网址:/
地理信息大数据研究所依托威澳门尼斯人2325cc拥有良好的地理学、3S技术、地质学、矿床学、环境科学、地下水科学等多个地学学科的交叉研究背景,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3S集成等先进技术,重点开展资源与环境大数据、三维地学大数据和智能语音导航大数据等方面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和应用研究。研究所目前有资源与环境大数据、三维地学大数据、智能语音导航大数据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本研究所目前共有7名成员,主要研究人员及简介如下:
所长:赵卫东
副教授,地图学与GIS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大数据和智能语音导航大数据。近年来主要从事高精细DEM理论与方法、技术及其应用研究、“3S”集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智能语音导航大数据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1项、虚拟地理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项,主持和参与其他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4项,省部级科研奖6项。曾主持或参与设计和开发了“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淮南煤田采煤塌陷预测预警预报信息系统”、“淮南煤田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快速判别信息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 、“智慧出行APP”等10多个大型GIS应用系统。
副所长:任升莲
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资源与环境大数据。近年来主要从事“3S技术”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研究及其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中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和1项博士基金, 4项国家地质调查研究项目。研究特色为地理地貌环境演变与构造地貌分析,擅长于断裂带构造活动对岩石变形及其对地貌影响方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近5年来发表学术专著1部、教材1部、参编技术规范1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46篇,拥有软件著作权9项,建立网站2个。
副所长:季斌
讲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三维地学大数据和智能语音导航大数据。近年来主要从事三维GIS及其在资源领域中的应用研究、“3S”集成技术在资源与环境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研究,主持和参与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曾参与设计和开发了“南水北调工程(山东段)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专家决策支持系统”、“淮南煤田采煤塌陷预测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等多个大型GIS应用系统。
主要研究人员:
任升莲,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赵卫东,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赵萍,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刘建敏,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季斌,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
陈义华,讲师
田剑,讲师
空间信息智能分析与应用研究所于2017年12月批准建立。本中心瞄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两大国际热点和学科前沿,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建设,依托资源、环境大地学学科背景,围绕空间信息智能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领域,全面深入开展空间数据智能分析和应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的创新性研究,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遥感数据自动处理与分析技术研究
围绕资源与环境领域,开展地球信息遥感观测机理研究,高分辨卫星数据、雷达数据、高光谱数据、无人机数据、激光点云数据等遥感数据的校正、配准、融合智能化处理与专题信息自动提取方法研究。
(2)空间信息分析和挖掘方法研究
面向海量、多源、异构的时空大数据,开展空间信息分析和挖掘方法研究,实现时空大数据的可视化建:椭悄芊治。
(3)空间信息应用与智能服务研究
立足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围绕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生态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安徽建设,开展空间信息工程应用和智能服务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持服务。
本中心现有人员7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在读博士2人,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主持和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2018年10月更新)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地球动力学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依托威澳门尼斯人2325cc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专业。研究所充分发挥构造地质学学科优势,聚焦中国东部大陆构造,面向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资源-能源战略需求构建的一个知识创新平台。
研究所目前现有研究人员9名,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6人。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面上基金、重大研发计划项目等一系列国家级和省部级研发项目50余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曾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郯庐断裂带是全球少有的陆内巨型走滑断裂带之一,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院构造地质学家徐嘉炜先生发现郯庐深大断裂的存在以来,其团队一直致力于郯庐断裂带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已在该领域取得了创新性成果,这些成果对深化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关键地质进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所在继承前人研究基础上,聚焦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演化,围绕东亚地区中生代以来的造山作用与过程、板缘及板内变形、古老克拉通破坏等一系列重大科学问题,继续在郯庐断裂带和大别造山带开展研究。该研究同时与白垩纪区域性伸展、大规模岩浆及成矿事件等具有密切联系,对现今的防震减灾、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展望未来,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将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继续加强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的交流、合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平台,为安徽省乃至中国东部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所长:牛漫兰,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所长:李加好,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人员:
朱 光,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传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龙明,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国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谢成龙,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依托于威澳门尼斯人2325cc。
研究所针对当前我国重点城市群大气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面向区域及行业的大气污染问题,在大气环境和污染控制领域的污染源排放、大气污染物形成机制及工业废气控制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凝练、形成了大气污染源辨识及大气污染物转化机制、工业废气净化理论与技术、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与方法三大主要学术方向。
研究所现有固定研究人员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博士生导师3人。
近年来,研究所承担了科技部支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国家、。ú浚┘犊翁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近20项。
展望未来,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工程研究所将积极开展“政、产、学、研、用”合作,全面打造高水平的大气环境与污染控制技术的科学研究平台,为实现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减量化和最小化,改善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联系人:朱承驻 教授、博导
地址:威澳门尼斯人2325cc西教324
邮箱:czzhu@hfut.edu.cn
威澳门尼斯人2325cc页岩水力压裂及油气运移开发利用研究所成立于2017年12月,是融科研、教学和研究生培养、科技开发三位一体的研究实体。页岩水力压裂及油气运移开发利用研究所以“理实交融,知行合一”为宗旨,以页岩气开发运移机理研究为方向,发扬团队精神,以“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为目标,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追踪石油科学发展前沿,解决页岩气开发利用的重大理论和技术问题。研究所致力于页岩水力压裂机理的研究,探寻以流固耦合分析、油气运移分析、渗流分析和页岩体积改造评价为主要特色的研究所。研究所含在编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5人,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团队新世纪优秀人才,博士生导师1人。研究领域涉及水文地质学、岩石力学、油气运移和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近年来,研究承担了多项页岩气开发的横向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研究所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注重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积极承担高级别的科研项目、致力于学科与实验室的建设、推动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相关团队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是威澳门尼斯人2325cc和“的一支优秀科研和教学团队。